实验原理

氢原子中电子的能量不能连续变化,只能取分立的值。在微观世界中物理量只能取分立数值的现象很普遍。本实验涉及到的原子核自旋角动量也不能连续变化,只能取分立值即:

其中I称为自旋量子数,只能取0,1,2,3,… 等整数值或1/2,3/2,5/2,…等半整数值。

本实验涉及的质子和氟核F19的自旋量子数I都等于1/2。类似地原子核的自旋角动量在空间某一方向,例如z方向的分量不能连续变化,只能取分立的数值

 

其中量子数m只能取I,I-1,…,-I+1,-I等(2I+1)个数值。

    

 

当自旋量子数I=1/2时,核自旋及它在z轴上的投影

自旋角动量不为零的原子核具有与之相联系的核自旋磁矩,简称核磁矩(magnetic moment)。其大小为

 

其中e为质子的电荷,M为质子的质量,g是一个由原子核结构决定的因子,对不同种类的原子核g的数值不同,g成为原子核的g因子。由于核自旋角动量在任意给定的z方向的投影只可能取(2I+1)个分立的数值,因此核磁矩在z 方向上的投影也只能取(2I+1)个分立的数值:

 

 

 

核磁矩在z 方向上的投影

原子核的磁矩的单位为:

mN称为核磁子。采用mN作为核磁矩的单位以后,mz可记为mz=gmmN。而核磁矩与角动量本身的大小相对应即:

角动量为

核磁矩为

除了用g因子表征核的磁性质外,通常引入另一个可以由实验测量的物理量g,g定义为原子核的磁矩与自旋角动量之比:

利用g我们可写成m=gp,相应地有mz=gpz

当不存在外磁场时,原子核的能量不会因处于不同的自旋状态而不同.但是,当施加一个外磁场B后,情况发生变化.为了方便起见,通常把B的方向规定为z方向,由于外磁场B与磁矩的相互作用能为

 

 

核磁矩在加入外场B后,具有了一个正比于外场的频率

量子数m取值不同,则核磁矩的能量也就不同。原来简并的同一能级分裂为(2I+1)个子能级。不同子能级的能量虽然不同,但相邻能级之间的能量间隔 却是一样的即

而且,对于质子而言,I=1/2,因此,m只能取m=1/2和m= -1/2两个数值。

 

 

简并能级在磁场中分开。其中的低能级状态,对应E1=-mB,与场方向一致的自旋,而高的状态对应于E2=-mB,与场方向相反的自旋。

当施加外磁场B以后,原子核在不同能级上的分布服从玻尔兹曼分布。若在与B垂直的方向上再施加一个高频电磁场(射频场),且射频场的频率满足hE=ΔE,会引起原子核在上下能级之间跃迁。

  我们把hn=ΔE时引起的上述跃迁称为共振跃迁,简称为共振。要求射频场的频率满足共振条件:  

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

如果用圆频率ω=2πν表示,共振条件可写成:  

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

  通过测量质子在磁场B中的共振频率νH可实现对磁场的校准,即  

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

反之,若B已经校准,通过测量未知原子核的共振频率ν便可求出待测原子核的γ值(通常用γ/2π值表征)或g因子。

观察共振现象通常有两种方法:一种是固定B,连续改变射频场的频率,这种方法称为扫频方法;另一种方法,也就是本实验采用的方法,即固定射频场的频率,连续改变磁场的大小,这种方法称为扫场方法。本实验采用的扫场是每秒50周,幅度为几个高斯的交变磁场。

 

 

该图反映了扫场w/g与B之间的关系。当w/g=Bmax或w/g=Bmin时,共振峰为等间隔,而B0<w/g<Bmax或B0>w/g>Bmin时,得到的是不等间隔的共振峰,当w/g=B0时共振峰为等间隔,而时间间隔为w/g=Bmax或w/g=Bmin时的一半。

               

聚四氟乙烯样品共振曲线 水样品的共振曲线

地址: 北京市海淀区西土城路10号   电话: 010-62282054    physlab@bupt.edu.cn